第59章 颠覆认知_大魏春
乐文小说网 > 大魏春 > 第59章 颠覆认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9章 颠覆认知

  “郎君,你要的东西运来了!”李柏停到了马车,快步过来秉报道。

  “辛苦了!”李承志点点头,走到马车前,掀起了上面的麻布瞅了一眼。

  第一辆车上是石灰石。

  这玩意很常见,春秋时期,先辈们就拿来与细砂相合,修房筑墙了。

  李承志找这东西来,一是炼焦和炼铁的时候除硫,二则是烧些生石灰,当催化剂使。

  当然,如果李承志闲的蛋疼,还可以用土法烧些水泥出来,反正眼下也不缺黏土和铁渣。

  但他估计,烧出来也没卵用。

  因为佻知道用的是哪些原料、但具体的材料配比却也不是很清楚,再一个具体的烧结温度不也知道,还得反复的试。

  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强力粉碎设备,只靠人锤石磨碾,根本达不到相应的细度,所以这种水泥强度不高,养护时间又长,还极不耐低温,修出来的东西跟豆腐渣没什么区别。

  别说修城,修平房都不一定能行,修路还不如配些三合土好用。

  筑一些埋在土里的猪槽马槽倒是可以,至少比拿石头凿省事些……

  等有时间了,再看能不能研制成功。

  第二车则是一车石英砂。

  这东西更常见,西北有河、有沙的地方就有,不过不好筛取。

  另外,大部分的粘土矿中,都有这种伴生矿,这一车,就是从粘土中筛取出来的。

  这东西,李承志是用来炼钢时除磷的,也可以当催化剂使。

  如果有时间,还可以试着烧烧玻璃。

  期实北魏的玻璃工艺已经很先进了,虽然也算珍贵,但远没有后世传说的价比黄金的程度。

  只隐隐的记得,好像是北周时,还是隋末时,玻璃工艺才失传的,继而又开始了让波斯人收智商税的时代,也导致到后面的朝代中,这玩意才那么精贵。

  鲜卑人倒是挺喜欢这东西,但汉人却不怎么待见:一是脆,二是受冷受热易炸。

  在不小心摔个碗都有可能被视做大凶之兆的汉人眼里,这玩意天太冷或是太热,都有可能炸了,当然就不是那么受欢迎了。

  这主要是因为玻璃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的原因。

  所以李承志就想着试一试,看能不能将高硼玻璃烧出来,实在不行,烧些高钠玻璃也行。

  要能造出来,就是一条了不得的生财之道,说不定就不用冒险去打铜像的主意了。

  到时,全大魏的官员贵族全端着玻璃杯喝酒,端着玻璃碗吃饭的画面不要太美……

  当得,得等有时间再说,眼下,当然还是以保住小命为主。

  李承志让李柏将马车停下,让他盯着这边挖坑和筑陶窑的僧壮,他自己则去了木匠那边。

  五六个木匠,正在照着他给的那张图纸在造风车。

  还真不是李承志学究天人,什么都懂。

  只不过他涉猎比较广,见识比较多,知道什么样的东西稍稍改进一下,就能达到原物好几倍,甚至好几十倍的效果。

  就比如独轮车……

  他让木匠造的,其实就是将农民吹谷子用的风车改进了一下,可以用来给小高炉送风的小型风车。

  而且工序并不复杂,只是将体积减小,原本的手摇转轮,换成了脚踏的,可以更快,送更多的风。

  有点像加大号的小猪佩奇版鼓风机,不过多加了个脚踏轮。

  而原型的农具的农具风车,汉朝时就有了。

  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水排和妥米机。

  前者李承志没见过,但根据李松讲的内容,他大致能复原出来是个什么样的东西。

  其实就是通过水力推动木制的大型转轮,再通过曲柄连杆送力,给大型炼铁炉送风的大型排攮。

  曲柄连杆传动?

  这个年代竟然就有了?

  李承志觉的好稀奇。

  但更稀奇的还在后面。

  李松还说,有的水排,用的是皮带传动,据说汉朝就有了……

  皮带???

  还有更惊奇的。

  李家立在泾河边上用来舀米的水碓是双头碓,只是因为泾河水小,再大就带不动了。

  据说黄河边上,最多有八头碓。

  这玩意形容简单一点就是:河水带动木轮,再通过曲柄边丁传力,带动安装木柄的几个石碓,此起彼伏的砸米……

  李承志刚见到的时候都惊呆了。

  这东西难道不是冷锻机的原型?

  再进一步,把加大版的小猪佩奇风车做成水力制动的,再和这东西连在一起,再配合小高炉、坩埚炼钢法,有多少钢甲造不出来?

  也是在那个时候李承志才知道,老祖宗智慧如斯,好多东西,其实就隔着一层窗户纸……

  再诸如什么葱、姜、蒜、花椒之类的调味品,白菜、萝卜、冬瓜、黄瓜之类,以及他叫不上名字来的那几十种蔬菜制成的酱菜,堆满了李家的地窖和李氏族人的厨房。

  甚至还有豆瓣浆、豆鼓……

  比起南北朝非常流行的裸奔、嗑药、交换、群嗨、借种等等,这些东西才真正巅覆了李承志的认知。

  以后谁再敢说古代的人没菜吃,李承志保准穿回去打死他……

  李承志过去的时候,几个木匠已经开始动手了。

  其实这种风车,比吹粮食的那一种还要简单。

  因为只管踩着轮子送风,不需要再考虑风车里倒不倒粟米进去。

 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密封性、尽量不漏风,以及用什么东西将风送进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高炉里。

  其实解决起来很简单:前者用牛皮蒙缝,后者用陶管接进高炉。

  看了看基本没什么错漏,李承志又去了铁匠那里看了看。

  一伙铁匠正在用挖出来的土稳固石台,然后会石台上会放砧铁,到时候的甲片就会在这上面锤锻。

  李承志有很大的把握,他用坩埚炼出来的九成九以上是钢,至于哪种程度的碳钢,他就没什么把握了。

  所以铁匠的工序很轻松:把钢板尽可能的锤薄就行。

  李承志的要求是,甲片尽量不要超过两毫米。

  再厚就有些重了,而且也没必要。

  两毫米的钢板,好多手枪子弹都能防住了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w123.cc。乐文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lw12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